三元及第坊 在靖江王城南面正阳(端礼)门上。清代学者阮元任两广总督时为连中三元的陈继昌所立。三元, 是省级的乡试、会试和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均名列第一,分别获得解元、会元、状元称号的缩略。自唐代以科举取士1000多年来,连中三元的仅13人,清代两百多年中仅有2人。陈继昌是临桂人,把用巨石镌刻的牌坊置于王城正门之上,是封建社会给科举成名者的至高荣誉。
旅游线路
推荐线路
桂林山水甲天下
标签:
经典
人文
自然
品位建筑
旅行路线:
1
2
在王城东华门上,原坊于道光二十一年(1841)为新科状元龙启瑞建,毁于光绪二十六年(1900)。在这之前,张建勋、刘福姚分别于光绪十五、十八年登上殿试第一申榜首。在4年的两科中,桂林继唐赵观文和陈继昌、龙启瑞之后,一连出两名状元,震惊了全国,一县八进士,三科两状元传为佳话。重建状元及第坊时,把4人的名字并列在坊前。
3
在王城西华门上,同治四年(1865)为于建章而立。会试后的殿试, 由皇帝亲自选拔,按一、二、三甲3个层次,公榜公布名次,二三甲各取百人以上。一甲只限3名获状元、榜眼、探花称号。榜眼就是第一甲的第2名。于建章,永福人,任过翰林院编修、贵州乡试典试、山东学政等职。
4
太平岩是独秀峰西麓的天然洞穴,原名西岩,是靖江王拜仙修炼之处,千年古穴,神秘莫测,岩洞赅有恭惠王朱邦宁绘刘海蟾像,俗称刘海洞。明嘉靖间重新开发时, 挖出一枚“太平通宝”钱币, 靖江王认为“此惟兆哉,山灵告予”,“遂以太平名岩”。如今洞内仍供奉着玄武帝及六十甲子保护神刻像,仙风袅娜,其中六十甲子保护神像摩崖石刻是世界之最,王府秘拓技术更让人叹为观止。
5
靖江王陵是历代靖江王的王陵,位于广西桂林市区七星区东郊尧山西南麓,共有王亲藩戚墓葬300多座。整个陵园规模庞大、气势磅礴,有“北有十三皇陵,南有靖江王陵”之称,其中有11人葬尧山,有“靖江王11陵”之谓。
6
第三代靖江王庄简王朱佐敬,永乐九年袭封,成化五年薨,在位五十八年。庄简王陵墓为夫妻合葬墓,地点选在尧山石盘岭西南麓。陵墓封土高三丈余,圆径一十二丈,地下墓室双砖石券顶浇灰浆,顶盖九层,层厚五尺有余,山墙檐脊以绿色琉璃瓦当龙饰,两侧各分前玄两室,室壁三尺余,以下为方石,以上砌砖券,室头有神龛,左右壁龛棺室置放之棺床以大青砖砌就,刻有云饰。
7
神道由三条砖墁组成,中为王径,即王者专用道;左右为陪径,供陪祭官员行走,左边是文道,是文臣所走的,右边是武道,是武家所走的。神道两旁队列着既显示了明代的规制,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的石作。
8
祾恩殿亦称享殿,为三进五开间,殿内供奉墓主灵位,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。从建筑组群的空间形态、建筑单体的整体外观,到享殿建筑各部位的造型,都精心装饰,成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。
9
朱兴隆(?-1344年),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哥,元至正四年(1344年)淮北大旱,父亲朱世珍、母亲陈氏、朱兴隆先后去世。朱兴隆的妻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逃荒而走。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,王氏带着朱文正去投奔。朱文正被朱元璋待如己子。明朝建立后,朱兴隆被追封南昌王。有两子:长子山阳王朱圣保,次子南昌王朱文正。
10
朱元璋(1328年—1398年6月24日),即明太祖,字国瑞,原名重八,后取名兴宗,濠州钟离人(今安徽凤阳),明朝开国皇帝。
1344年,朱元璋入皇觉寺。1353年,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。1356年,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;同年,攻占集庆路,改为应天府。1367年,命徐达、常遇春以“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”为号召,北伐中原,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。1368年,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,国号大明,年号洪武。
朱元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,政治上废丞相,设承宣布政使司、提刑按察使司、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,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,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;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,北伐残元,平定西南、西北、东北等地,统一中国;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,兴修水利,解放奴婢,减免税负,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,清查户口等;文化上紧抓教育,兴科举,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;对外加强海外交流,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。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,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,史称洪武之治。
1398年(洪武三十一年),朱元璋病逝,享年71岁,庙号太祖,谥号高皇帝,葬明孝陵。
11
华表是古代宫殿、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,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。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,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,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,华表是古时宫殿、宗庙、亭榭、坟墓等建筑前面的一种柱形标志,原为木制的高柱,其顶端用横木交叉成十字,似花朵状,起某种表识作用,故称之为华表。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
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,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,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。
那时,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,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,后来的邮亭、传舍也用它作标识,它的名字叫作“桓木”或“表木”,后来统称为“桓木”,因为古代的“桓”与“华”音相近,所以慢慢读成了“华表”。
在这根木柱上,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,因此它又叫“谤木”或“诽谤木”。“诽谤”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,就是现代的提意见,所以它又具有现代“意见箱”的作用。
据史书上记载,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,指示大路的方向,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。
不过,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上都有一个蹲兽,头向宫外;天安门后的那对华表,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,传说,这蹲兽名叫犼,性好望,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,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,它的名字叫“望帝出”,犼头向外,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,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,它的名字叫“望帝归”
12
祾恩殿站在祾恩门内向北望,一座气势非凡的大殿矗立在庭院的中央,它就是十三陵中唯一保存下来的祾恩殿。祾恩殿,原称"享殿",嘉靖十七年(公元1538年)明世宗皇帝到天寿山朝陵,更名为"祾恩殿"。祾"取"祭而受福"之意,"恩"取"罔极之恩"意。也是就说,到这里祭祀可以得到先帝的护佑,恩德是没有极限的。原殿内日常陈设有神榻(灵座、龛帐)、帝后神牌、册宝、衣冠、御座、香案,以及各种乐器。朝廷遣官致祭时,殿内再增置陈设祭品用的正案、从案、三牲(牛、羊、猪)案匣等。